南昌起义五支主力部队 后来的结局是怎样的
南昌起义的火把刚点燃,五支部队就像五根火柴,被风一吹,有的熄灭,有的借风成炬,有的半路跳槽,有的辗转成了漫天星火。今天它们各自的“后半生”到底怎样?过去两年里,两岸三地新解密的档案、DNA比对、遗物清点,把这段97年前的旧账翻出了新页。下面用三句话先给结论——
南昌起义的火把刚点燃,五支部队就像五根火柴,被风一吹,有的熄灭,有的借风成炬,有的半路跳槽,有的辗转成了漫天星火。今天它们各自的“后半生”到底怎样?过去两年里,两岸三地新解密的档案、DNA比对、遗物清点,把这段97年前的旧账翻出了新页。下面用三句话先给结论——
“如果1922年有人告诉朱培德,他手底下那个放着厅长不干、非要跑去欧洲‘打工’的少将,二十多年后能指挥百万大军,估计朱培德会笑掉大牙。”——可历史就喜欢打这种脸。
王世英(1905~1968)山西洪洞人。1925年入党,黄埔4期步科毕业。他是中央特科最后一位负责人。
有人说,人生里最难熬的时候,就是全世界都觉得你走不成的时候,还得硬撑着往前走。1927年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正是这样的日子。大革命彻底溃败,甚至有人已经断言,这条路走不下去了。可就偏偏在这种绝望里面,那些人反而“起了反骨”,仿佛跟天命较劲,要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
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位从南昌城头走出来的革命家,心里装着的从不是座次先后,而是当年起义军南下时踩过的血路,是三河坝阻击战里拼剩的半截枪,是井冈山会师时战士们冻裂的草鞋。
那晚灯光温暖,人声鼎沸,却因为一句话,场内忽然有了一个小小尴尬的涟漪。一个海军少将,被人隔着人群一声喊,脸“腾”地一下红了。喊他的人,还不是旁人——朱德。
赵镕,这位从云南宾川走出的开国中将(荣获三个一级勋章),1927年进入朱德创办的南昌军官教育团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追赶参加南昌起义的撤退部队,从此投身革命洪流。他长期主持军队后勤工作,历经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廉洁奉公、精打细算著称,被誉为“军中好管家”
曾山是一位杰出的老一辈革命家,江西苏维埃运动的先驱和主要领导人。1930年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新中国建立后,曾任政务院委员、上海市副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财委副主任,并先后担任过中央四个部的部长——纺织工业部部长、商业部部长、工业交通部部长、内务部
怒目圆睁,永不忘九一八,永不忘那撕裂山河的炮响,永不忘那血染黑土的哀号。四万万脊梁,把仇恨锻进骨头,把尊严烙进血脉。让我们背好雪亮的大刀,拾起那支滚烫的钢枪,重返硝烟咆哮的战场——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告诉那些早已化作英魂的同胞: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而你们
为追求真实感,影片全部采用实景拍摄,美工韩尚义将一些街道恢复到1927年的街景,很多民宅也进行了复古改造。全片布景仅用了9.9立方米的木料。摄制组还寻找相近年代和风格的建筑代替原址拍摄,如将嘉定的孔庙改为南昌藩台衙门等,对于已不存在的景观,如黄鹤楼,则采用画单
习总书记在庆祝建军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哪里有敌人,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这句话被全世界各国人民广泛地接受了。东方大国震撼世界的八一南昌起义就是人类首次创建的第一支人民子弟兵。为人类武装夺取政权提供了可靠